急性肺水肿的发病机制

  (一)左心衰竭后,肺静脉压力升高,肺毛细血管压大于胶体渗透压。

  (二)神经因素的作用:肺血管由舒缩神经控制,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,如体力神经等因素,可使血管舒缩运动失调,肺血流量增高而致肺水肿

  (三)强列的交感神经刺激可使体循环血液移向肺循环,这是因交感神经兴奋后使阻力增加左心排血量减少之故。在血管收缩的同时,因毛细血管及血液贮藏器官收缩,血液流入静脉,使静脉回流增加,右心排出量增多,使肺淤血—肺水肿。

  (四)缺氧使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,并促使体液转移至肺循环。肺水肿开始时血氧浓度正常,在后期可因严重缺氧而加重肺水肿。在缺氧后肺小动脉收缩,肺血流量下降,故又可使肺水肿改善。

  (五)休克合并肺水肿:休克时由于缺氧及交感神经的作用,大量收缩血管药物的应用。导致体液向肺循环移动有关。休克本身似可促发或加重肺水肿。尤其多见于心肌梗塞及肺梗塞等。当休克好转肺水肿即可消失。

  (六)肺水肿后发热:肺水肿液体的化学组成与血管神经液相似。可因肺水肿后肺部吸收异性蛋白而致体温增高。

  正常人肺毛细血管压为<6-9mmhg>0.798—10197kpa。而血浆渗透压为(25—30mmhg)4—5kpa。故无肺水肿发生。但当发生严重的血液动力学障碍,如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或肺毛细血管内压力超过血浆渗透压(4—5kpa)时,几乎不可避免要出现肺水肿。有人称4—5kpa为“临界水平”或叫血管渗透压阈值。但个别病例肺毛细血管压必须超过5—6kpa才发生肺水肿。是由于毛细血管与肺胞间之障壁有变化(毛细血管壁与肺泡基层膜的增厚)。如某些二尖瓣狭窄的病例,左心房压可达40—50mmhg甚至高达80mmhg,由于长期肺充血,毛细血管壁多有增厚,虽压力增高,而无肺水肿发生。另外,淋巴引流也为保持肺泡肺间质“干燥”所必须。如渗出之液体量超过肺间质淋巴吸收限度亦可发生肺水肿。

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hdngm.com/fszyf/26.html

当前时间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