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源性咳嗽验案一则

刘xx,女,72岁,首诊:年12月27日

患者咳嗽,夜间平卧则甚,影响睡眠,痰少,无恶寒,伴胸闷,气短,心悸。舌淡暗胖大苔白腻,脉弦滑,叁伍不调。既往曾因风心病开胸行主动脉瓣、二尖瓣置换术。

前以治咳之法(清燥救肺汤、小青龙加石膏汤、辛润理肺汤等)治之不效验,现结合患者既往病史,四诊合参,考虑心源性咳嗽可能性大,予升陷祛瘀汤加减调服。

处方:党参20g,生黄芪30g,知母15g,柴胡10g,升麻10g,桔梗10g,三棱12g,莪术15g,益母草30g,山萸肉15g。14剂,水煎服。

二诊:年1月10日

患者服上方后,咳嗽明显缓解,胸闷、气短、心悸亦好转。舌胖大质润,脉弦滑。

上方去益母草,三棱加量至15g,加浙贝母15g,海螵蛸30g,夏枯草30g。14剂,水煎服

三诊:年1月24日

咳嗽显著缓解,十去其八,夜间平卧时咳嗽减轻,黄痰,胸闷、气短明显好转,仍有心悸,舌淡暗胖大苔白腻,脉弦滑,叁伍不调。予升陷祛瘀汤合炙甘草汤加减调服。

处方:党参20g,生黄芪30g,知母15g,柴胡10g,升麻10g,桔梗10g,三棱12g,莪术15g,益母草30g,山萸肉15g,炙甘草15g,生地60g,生姜15g,麦冬15g,火麻仁15g,阿胶10g,黄酒ml同煎服,14剂。

按:该例患者以咳嗽为为主症,然前以治咳之法施治,并不效验,细察病情,有心脏瓣膜置换病史,亦有胸闷,气短,心悸等不适症状,且咳嗽以夜间平卧时为甚,结合舌脉,综合判断乃为“心源性咳嗽”,故施以升陷祛瘀之法,不治咳而咳渐止。

现代医学认为“心源性咳嗽”为左心衰的早期频繁咳嗽、胸闷、气短,活动后明显,为心功能不全时肺循环障碍使毛细血管压力增高,导致肺淤血和肺水肿,从而造成支气管粘膜水肿,分泌物增多,导致呼吸道受阻,从而引起心源性咳嗽。临床所见,如果患者心力衰竭症状明显,诊断常并不困难;若早期仅以咳嗽反复发作,缠绵难愈,而其他体征并不明显时,常不易识别而被忽视,加之很多病人合并呼吸道感染,从而很容易误诊。临证之中,不可不细查。

纵览祖国医学,咳嗽一证,虽为肺主之病,历代医家皆认为“咳不止于肺”。《素问·咳论》:“五脏六腑皆令人咳,非独肺也”。咳论将咳嗽分为五脏咳与六腑咳,并进一步根据疼痛部位与所过经脉的联系而分别命名。《景岳全书·咳嗽》亦将外感与内伤咳嗽分别论述:“外感之咳,其来在肺,故必由肺以及脏,此肺为本而脏为标也;内伤之咳,先因伤脏,故必由脏以及肺,此脏为本而肺为标也”。

“心咳”一证,始于《素问·咳论》:“心咳之状,咳则心痛,喉中介介如梗状,甚则咽肿喉痹”,该篇亦明确指出心咳之治法:“治脏者治其俞”。值得注意的是,此处心咳,非指心脏的器质性病变,而是指经脉而言,并不等同于现代医学的“心源性咳嗽”。正如《诸病源候论·咳嗽病诸侯》:“五曰心咳,咳而唾血,引手少阴是也”。心脉出心系,邪气所犯,则见咳则心痛;又上挟咽,则可见喉中介介如梗状,甚则咽肿喉痹。张志聪谓此为“心火刑金”。后世医家对“心咳”一证多有发挥,并创立多种治疗心咳之方,如清·王泰林《退思集类方歌注》心咳汤;又如清·费伯熊《医醇賸义》玄妙散。

至近现代,对于心、肺之间认知的进一步加深,尤其是心源性咳嗽的认识,进一步提升了心肺之间,气、血、阴阳的辨证施治。

该例患者,即为典型的气陷血瘀,气阴两虚。故以升陷祛瘀之法治之,不仅心脏诸症得以缓解,咳嗽一证亦不止咳而咳渐止。

临证中,遇此类患者,首要明确诊断,综合患者的症状体征,辨析病症之源。其次辨证精准,气血阴阳虚实,例如同为心源性咳嗽,但与患者非同证型者,痰浊阻滞者酌加化痰之品,阳虚水泛者取温阳利水之法等,如此方可举一反三。

朱婷婷整理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hdngm.com/fszby/12970.html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
  • 当前时间: